110BB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卓美眼科专家帮你顺利入警
查看: 502|回复: 0
收起左侧

[经验] 教师专业知识:教育学要点回顾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7 11: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110BBS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教师专业知识:教育学要点回顾四
备考教育学部分内容,学习含义、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等内容都是考试的重点,中公教育为大家整理归纳出重点章节的重点内容,希望对考生复习有所帮助!
31、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
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依靠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从客观上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从主观上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反思、加强实践锻炼)
32、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人,第一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第二,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的人,第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第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第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第一,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第二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33、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
答: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4、试分析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答:⑴教师中心论,代表是赫尔巴特,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⑵儿童中心论,代表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 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5、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答:()教学上的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要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36、课程及其内涵。
答: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内涵:第一,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第二,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第三,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的课时分配、学年编制的学周的安排。
37、课程的类型。
答:()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8、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学生。
39、课程计划及构成要素。
答: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开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六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周学时安排。
40、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
答:(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110BBS ( 豫ICP备2020034528号 )

GMT+8, 2024-6-5 19:44 , Processed in 0.1126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