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lifei 发表于 2013-6-23 12:36:19

历史大题

历史大题1、商鞅变法背景;1.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国有土地被破坏私田大量出现,出现地主与农民阶级,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替代2.战国新兴地主要求废除旧贵族封建特权,要求建立封建集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封建地主统治内容;1.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2.奖励军功旧贵族无功不在授禄.3.废分封行县制.4废井田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5统一度量衡.6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意义;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型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为秦后来统一奠定基础 3.消极,文化高压,严刑苛法政策.2、秦的统一原因1.长期的战争 人民渴望统一2.战国的兼并战争有利于统一3.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融合,地域之间联系加强,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4.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5秦王个人的能力和正确的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影响;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民族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政治.皇帝/三公九卿丞相政,御史奏章监察,太尉军事/郡县制/颁布秦律集中体现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制定有影响。    经济.实行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货币,车同轨修赤道    文化.书同文.小篆/隶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思想.焚书坑儒意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来重要作用。大大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十分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209大泽乡3、汉武帝中央集权1.政治;改革官制,内外朝,大量选拔人才刺史制度,削弱王国,强化完善封建法制2.出兵匈奴改变被动地位,进军南越,设南海等九郡3.改革币制,五铢钱。盐铁官营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太学与国学,确立封建官学制度,尊儒尚法4、北魏孝文帝背景:439北魏统一黄河.民族融合大趋势.内容:1.整顿吏治-颁俸禄.2.均田令-国家土地+农民土地.有限在分配3.迁都洛阳-加强中集权4.汉化政策-便于统治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大融合5、江南的开发:三国时期持续开发.初步.东晋南朝进一步.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原因:1.北农南迁带去劳动力+生产技术2.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课劝农商奖励耕织促进3.自然条件优越4.南方与汉族民族融合加速促进经济5.社会相对稳定影响:秦汉时期南落于北,南朝南方迅速发展南北趋于平衡为后来的隋朝统一准备了条件,也为全国经济中心南移打下基础6、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文帝创,目的分割相权,加强中央集权,官制的重大变革三省:中书/起草门下/纠核.审草.驳回尚书/总领六部   六部:礼吏兵户刑工影响;使封建官僚形成完整严密体系提高,加强中央统治力量。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成熟。7、两税法:实质户税+地税代替租庸调/1.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无法维持2.为解决财政困难原则:以资产土地为宗、不在按人丁.按贫富等级办法:所有税按土地资产每年秋夏俩次,量入制出分配地方影响:1.舍人税地对人身控制放松2.改变贫富担负不均3.扩大税面增加财政4.使唐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保证税收消极:1.长期不调整不能落实。2.纳钱造成物轻钱重,贱卖,增加负担3.土地兼并更加严重4.量入制出使增加许多杂税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但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8、王安石变法背景:积贫积弱.财政困难.三冗.经济/统治危机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内容:经济理财1.青苗法2.农田水利法3.募役法4.市易法5.方田均税法6.改革科举制等作用:1.4.5限制商人,稳定物价,增加财政收入    1235调整关系保证生产   将兵保甲加强军队 改革科举提供人才结果:1.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达到2.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军事 一定程度上改变积贫积弱2.促进社会经济,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局限:1.是地主阶级对统治危机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2.以维护地主阶级为目的出发 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失败:1.损害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遭阻挠 2.神宗后期态度动摇3.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9、郑和下西洋:条件.1.先进船.航技术2.明帝国经济3.永乐+郑成功意义.1.展示国力2.加强联系 沿途经济实惠3.到非东海红海岸.探险高峰4.政治大于经济 10、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西藏.顺治康熙册封达赖班禅 .以后形成历世必须由中央册封.雍正时期设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新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利将军 蒙古.粉碎葛尔丹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 东北.雅克萨之战打退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遏止俄东扩张.第一份平等条约 东南.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11、一条鞭法按田亩收税.前提是清查土地所以遭大地主阻挠而停止.银两交税却保留下来/肯定货币的作用在税收的主导地位.意义:上承两税法下启摊丁入亩.封建税收一大改革作用:1.简化税收,客观上起到平均赋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积极性2.赋役折银后适应明后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繁荣,为资义萌芽创造条件3.推动封建赋役的进步,为清摊丁入亩奠定基础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地主负担加重/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放松户籍控制提供劳动力12、《南京条约》    1842年/割香港/开广厦福宁上/赔英2100/关税协定/43年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建房影响:主权破坏/领土/通商口岸,进行掠夺/赔款加重财政.人民负担加重/列强后期一系列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天津条约》/ 1858进驻北京/开10口/军舰进长江/进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款《北京条约》/1860英法俄分签/天津有效/开天津/割九龙司/准华工出国/赔款增到800/中俄割乌苏里以东库页岛40万土地《辛丑条约》1901年内容:1.赔款4.5亿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2.拆毁北京至大沽口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山海关铁路沿线.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保护。4.惩办义和运动中反帝官吏,永远禁止中成立加入反帝组织,对反帝镇压不力的“革职,不用”。5.总理衙门改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13、《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天朝》/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的涉及政经军文各方面的社改方案.纲领性文件内容:根据“天下田天下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平均分配土地/2.“物物归上主”剩交圣库。意义:《天亩》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摆脱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并把历代来平均、平等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战争已经达到顶峰。   但是,《天亩》制定者企图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建立平均的公有制社会,在当时的社会下,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强烈的空想性。加上当时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分田方案的实施,所以其跟本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实施。《资政》洪仁轩/西方学习、发展工商、进行经政文化改革。内容:1.政治方面。统一政令,依法治国。设新闻官,由公众选举官吏2.经济方面。学习西方,发展工商、兴办保险。3.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学校、医疗机构。严禁买卖人口。4..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经商交流,但不准外国干预中国内政.。意义:作为纲领性文件具有强烈革命性。是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义性质。 它明确提出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和科学技术。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制度和救国救民的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但是它没有把建立资义与消灭封建联系起来,也不是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产物,未涉及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对现实没有任何积极作用,而且也不具备实施的客观条件,所以它跟本没有实行。它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14、百日维新/1898年,保国会,/内容:1.经济保护工农商,提倡实业,奖励发明。取消满人特权2.政治力行新政,裁闲散、重叠机构。广开言路,允许上书。3.军事淘汰旧军改细洋操,添练海军.,实行团练。4.文教改革科举,废八股改策论。设学堂,开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设报馆。留学影响;有利于中国资义的发展和西学传播,有利于维新知识分子参与政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得到民资产 开明地主 爱国知识分子 支持 。但是没有涉及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立宪主张。相对宣言退步了,表明不能领导...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内容/仿法责任内阁制、总统由参议院选、司法独立已符合三权分立。意义:1.政治上宣告清封死亡,而且以根本法形式废除中2千年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体制。2.思想上民主深入人心3.经济上确认资义合法、有利于民族资义发展和生产力提高。4.文化上集会.结社.言论等自由.介绍西方为新文化运动创造条件。5.对外上强调中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多民族、防止帝国侵略。6.国际上20世纪亚洲中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义宪章。局限: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权利及保障2.没有地方分权不利于巩固16、 中国GCD(泛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工人党。)成立    意义:是中近代社经政思的结果、马义与中工结合的产物,划时代,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革命焕然一新1.中共成立使中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由民主向社义推进   2.使中革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以马义理论为指导为实现共产主义,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3.使中革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沟通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为中获得广泛援助和避免走资义提供可能。 17、 第一次国共合作/24年一大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二七罢工后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只有国民党是比较民主的党派,同时共产国际也指示。   3.孙在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失败后,感觉党内复杂应当改组。1921年 马林 建议孙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 同中共合作。同意以党内合作改组国民党   4.1923年中共三大 正式决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与国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以个人身份加入。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没有提及党的领导权问题   5.1924年 国民党一大 广州 接受中共反帝反封的主张,反帝。标志着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华北事变后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935年中共驻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2.瓦窑堡会议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毛在会议后作了《论反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中日矛盾上升到主,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中共的任务是把一切力量建立形成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必须有中共来领导。报告奠定了中共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4.一二.九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华北事变是直接原因。民族危机是根本原因>   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由分裂对峙到合作的序幕 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6.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蒋发表庐山谈话,确定准备抗战的方针   7.八一三事变后 国民党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改编新四军和八路,同年九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18.中共主要会议 19.抗日战争的胜利   正义的反侵略2.全民族抗战民族战争3.中共的中流砥柱《论持久战》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5.世界反法西斯的配合   意义:1.结束了中近代对外战争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的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使中国摆脱枷锁,废除了帝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4.中由衰转振兴5.是近代历史的根本转折点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基础,中革命由此走向胜利。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1.经过100多年,终于推翻帝封官三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从此走向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社义过渡新时期3.占四分之一的人口突破帝国,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义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的斗争2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22、三大战役的重大意义   1.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2.国民党的主力基本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3.是人民的伟大胜利23.中共八大的正确指导24.改革开放的新格局形成1979年 广东福建的有利条件,党中央对两省对外经济特殊优惠,第二年正式确立了广东 珠海 汕头 厦门为经济特区。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外商单独经营等吸收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 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 扩大对外贸易。1984年进一步开放 天津,福州 上海 广州等十四个沿海城市后来又把 长三角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区 以及环渤海 作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1988年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1991年上海浦东对外开放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全方位结合的新格局。25.一国两制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邓提出社义市场经济理论/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社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1.国家宏观调控2.所有制上公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并存。27.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和影响28.文艺复兴/14世纪末/<马义,封建于资义时代的分界限>    背景:1.教会垄断教育2.意出现最早资义萌芽,这是根本原因3.新兴资义追求享乐,要求解放思想,发展资义2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1.手工业的发展2.圈地运动,劳动力3.海外贸易掠夺,构成原始资本与资金新兴资义的出现和旧的削弱/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导致封与资矛盾不断激化、根本原因。意义:1.是人类历史上资义对封的重大胜利为英资义发展迅速扫清道路。2.揭开了欧和北美的资义革命序幕,推动世纪历史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3.英资义没有根本解决制度落后性,与旧妥协30.欧洲启蒙运动 1.有力的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封建制度进行深刻揭露,为即将到来的大革命做了充分思想准备 3.陆续传到世界 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动摇封建统治。宣扬天赋人权 三权分立 ,自由 平等 民主 和法制等原则31.美国独立战争32.工业革命 34.共党宣言35.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36.世界资义市场的形成影响37.二次革命和垄断组织38.一战 二战 性质和影响39.十月革命的意义40.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 罗的措施41.反法西斯同盟42.二战后资义经济的发展43.为什么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44.冷战后的国际形势45.90年代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及其表现

丿Angel丨乱舞゛ 发表于 2013-6-23 12:55:08

不错不错,基本上梳理的差不多,容易理解,背记

Q溜溜Q 发表于 2013-6-23 12:58:58

我类个去,看样子专科的弟兄也不容易啊!文综这么恐怖。

海鹏 发表于 2013-6-24 09:23:28

必须的顶起啊

海鹏 发表于 2013-6-24 09:23:49

{:soso_e183:}呵呵呵呵

★橄榄绿★ 发表于 2013-6-24 11:23:36

110

★橄榄绿★ 发表于 2013-6-24 11:23:47

110

★橄榄绿★ 发表于 2013-6-24 11:24:21

真的不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