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we123wasd 发表于 2017-10-11 10:19:59

浅谈如何把握行测片段阅读中的“隐性”主旨

浅谈如何把握行测片段阅读中的“隐性”主旨怎能错过!!!
浅谈如何把握行测片段阅读中的“隐性”主旨
分享到: 2017-10-10 10:20:09 | 来源:中公教育 崔隽
国家公务员考试平台
·公务员考试常识必备大全:行测常识40000问
·行测题库:行测每日一练 天天做题 高分不愁
·行测常识题库 常识判断 行测常识大全 行测题库
·行测技巧:2018公务员考试行测热门题型讲解汇总
·2017黑龙江公务员考试面试辅导课程
·2017吉林公务员考试面试辅导课程
·2017山东公务员考试面试课程辅导简章
·2017浙江公务员考试面试辅导课程
编辑推荐公考常识3000问豪华升级版:公务员常识40000问

片段阅读在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部分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无论从题目难度还是题量来看,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得分点。其中主旨观点题又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在主旨观点题中,考生习惯通过在原文找主旨句的办法来确定选项,然而有些文段并没有直接表明观点,需要考生通过行文来自己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段主旨),我们把这类题目称作隐性主旨题。本文中公教育专家主要讨论如何判断文段的隐性主旨。通常含有隐性主旨的文段有以下几种行文脉络:

》》更多、更全行测技巧、考点大全、行测每日一练 尽在中公教育行测频道《《

行文脉络一:提出问题-危害分析

这类文段会先提出一个问题(通常是不好的社会现象),进而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危害。对于这类文段,其主旨就是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具体分为:(1)如果文段中说到了造成问题的原因,主旨就要针对原因提对策;(2)如果文段没有提到原因,主旨就从宏观上题对策(例如从态度上表明这个问题需要予以重视等)。

行文脉络二:事实阐述-指出问题

这类文段会先阐述一个客观事实(往往是中性的或者褒义的阐述),然后话锋一转,指出仍然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文段,其主旨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行文脉络三:事实阐述-错误认识

这类文段出现得相对比较少,就是先阐述一些客观事实,最后提出相关的错误认识。其主旨是指出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怎样的。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来进行应用。

【例题】目前,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市工作生活,但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制度的隔离客观上强化了人口的地缘、乡缘、亲缘关系,加剧社会分化,在城市内部出现了新的二元结构。一些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倒挂,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存在经济利益冲突,极易激发社会矛盾。流动人口家庭成员长期分离,造成儿童监护失责、情感缺失、婚姻不稳定、留守老人和妇女受侵害等问题,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长治久安。

以上文段意在说明:

A.制度的隔离使流动人口不可能融入城市社会

B.流动人口的进入会导致城市内部出现二元结构

C.让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D.解决流动人口家庭成员分离问题是瓦解城市二元结构的关键所在

【答案】C。中公解析:文段第一句提出一个问题,即流动人口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第二、三、四句从不同方面讲了这一问题带来的危害。属于我们上文讲到的第一种行文脉络,因此主旨应该是要解决“流动人口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问题,选C项。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隐性主旨是片段阅读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提高正确率,需要从分析行文脉络入手,学会概括句意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相关推荐:常识判断高分技巧|言语理解高分技巧|判断推理高分技巧|资料分析高分技巧|数量关系高分技巧 |行测分值分布|行测视频精选
更多考试信息请关注:http://mudanjiang.offcn.com/;加qun:389741045;牡丹江中公教育公众号:mdjoffc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如何把握行测片段阅读中的“隐性”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