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BB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卓美眼科专家帮你顺利入警
查看: 4304|回复: 28
收起左侧

地理一地球和地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9 18: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110BBS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地球在宇宙中
 (1)"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的,按客观规律运动的物质世界.
  宇宙概括
  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们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事件。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它包括一切,是所有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没有时间和空间就没有一切。所以它包含了全部。
  宇宙中基本的天体
1、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其次是处于半人马座的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22年。恒星都是气体星球。晴朗无月的夜晚,且无光污染的地区,一般人用肉眼大约可以看到 6000多颗恒星。借助于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估计银河系中的恒星大约有一、二千亿颗。恒星并非不动,只是因为离我们实在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叫作恒星。
2、星云 (Nebula) 包含了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几乎所有延展型天体。它们的主要成份是氢,其次是氮,还含有一定比例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含有有机分子等物质。星云是由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结合成的云雾状天体。星云里的物质密度是很低的,若拿地球上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有些地方是真空的。可是星云的体积十分庞大,常常方圆达几十光年。所以,一般星云较太阳要重的多
3、天体系统
  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
  3。1地月系
  地球与月球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绕转运动。然而,地月系的实际运动,是地球与月球对于它们的公共质心的绕转运动。地球与月球绕它们的公共质心旋转一周的时间为27天7小时43分11.6秒,也就是27.32166天,公共质心的位置在离地心约4671公里的地球体内。
  地球同它的天然卫星——月球所构成的天体系统地球是它的中心天体。由于地球质量同月球质量的相差悬殊(成81.1:1),地月系的质量中心距地球中心只有约1650公里。通常所说的日地距离,实是太阳中心和地月系质心的距离;通常所说的月球绕地球公转,实是地球和月球相对于它们的共同质心的公转。由于这种公转,共同质心在地球内部有以地球恒星月为周期的位移。
  3。2太阳系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边缘,银河系第三旋臂——猎户旋臂上。
  太阳系是由太阳以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围绕它运转的天体构成的天体系统。它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太阳系中的一员。
  3。3银河系
  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人们可以观察到太空有一条如云的光带,称为银河。这条光带实际上是由数以千亿颗恒星和星云组成。这些恒星分别组成许多恒星系。太阳所在的这个恒星系称为本星系。所有恒星系都围绕银河系中心转。
  
  3。4总星系
  银河系、河外星系都是宇宙中的一部分,用最先进的观测手段观察宇宙,已经能够观察到距地球200亿光年的天体。以此距离为半径所绘的大圆球,就是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所有的星系和在一起,构成了最大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但并非宇宙边界。
太阳系及其成员。太阳概况。太阳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1、太阳系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它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的集合体:8颗行星、至少165颗已知的卫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这些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带的天体、彗星和星际尘埃。
  广义上,太阳系的领域包括太阳、4颗像地球的内行星、由许多小岩石组成的小行星带、4颗充满气体的巨大外行星、充满冰冻小岩石、被称为柯伊伯带的第二个小天体区。在柯伊伯带之外还有黄道离散盘面、太阳圈和依然属于假设的奥尔特云。
  依照至太阳的距离,行星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8 颗中的7颗有天然的卫星环绕着,这些星习惯上因为地球的卫星被称为月球而都被视为月球。在外侧的行星都有由尘埃和许多小颗粒构成的行星环环绕着,而除了地球之外,肉眼可见的行星以五行为名,在西方则全都以希腊和罗马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为名。

太阳系内天体的轨道

太阳是太阳系的母星,也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成员。它有足够的质量让内部的压力与密度足以抑制和承受核融合产生的巨大能量,并以辐射的型式,例如可见光,让能量稳定的进入太空。

太阳在赫罗图上的位置


  2、太阳在分类上是一颗中等大小的黄矮星,不过这样的名称很容易让人误会,其实在我们的星系中,太阳是相当大与明亮的。恒星是依据赫罗图的表面温度与亮度对应关系来分类的。通常,温度高的恒星也会比较明亮,而遵循此一规律的恒星都会位在所谓的主序带上,太阳就在这个带子的中央。但是,但是比太阳大且亮的星并不多,而比较暗淡和低温的恒星则很多。
  太阳在恒星演化的阶段正处于壮年期,尚未用尽在核心进行核融合的氢。太阳的亮度仍会与日俱增,早期的亮度只是现在的75%。
  计算太阳内部氢与氦的比例,认为太阳已经完成生命周期的一半,在大约50亿年后,太阳将离开主序带,并变得更大与更加明亮,但表面温度却降低的红巨星,届时它的亮度将是目前的数千倍。
  太阳是在宇宙演化后期才诞生的第一星族恒星,它比第二星族的恒星拥有更多的比氢和氦重的金属(这是天文学的说法:原子序数大于氦的都是金属。)。比氢和氦重的元素是在恒星的核心形成的,必须经由超新星爆炸才能释入宇宙的空间内。换言之,第一代恒星死亡之后宇宙中才有这些重元素。最老的恒星只有少量的金属,后来诞生的才有较多的金属。高金属含量被认为是太阳能发展出行星系统的关键,因为行星是由累积的金属物质形成的。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1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中局部区域各种不同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
太阳耀斑   太阳耀斑(Solar flare)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一般认为发生在色球层中,所以也叫“色球爆发”。其主要观测特征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较慢。特别是在,耀斑出现频繁且强度变强。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中局部区域各种不同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  
  光斑  
  谱斑  
  太阳风 太阳风形成的带电粒子流造成了地球上的极光
  耀斑发出的强大的短波辐射,会造成地球电离层的急剧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造成短波通讯中断。  
  日珥  
  太阳活动对于地震、火山爆发、旱灾、水灾、人类心脏和神经系统的疾病,甚至交通事故都有关系。因此也形成了太阳活动预报这门学问。
4、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二)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2、第一个证明地球形状的人:麦哲伦(葡萄牙人)。
1.3、地球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质量=60万亿亿吨------有足够的引力吸引住厚厚的大气层(2000~3000千

2、地球仪
    地球仪是一个正圆的球体,是地球的模型。构成地球仪的要素有:
    2.1、地轴    地球自西向东地自转所围绕的一根假想的轴。
    2.2、南、北极    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
    2.3、赤道    在地球仪上,同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赤道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观察经纬网,分析比较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区别:
    画辅助图:(1)经度(两面角)、纬度(线面角) ;
          (2)经线、纬线在侧视图、俯视图中的形状;
          (3)从经度、纬度数值变化规律判断东经、西经、北纬、南纬。
2.4、经线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2.5、本初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6、经度    从0°经线算起,向东、西各作180度,以东的180度属于东经,表示方法:“120°E”读做“东经120度”;以西的180度属于西经,表示方法:“20°W”读做“西经20度”。
    2.7、东、西半球    习惯上,自20°W经线顺时针地(或自东向西地)到160°E经线这部分叫做西半球。自20°W经线逆时针地(或自西向东地)到160°E经线,这部分叫做东半球。
    2.8、经线的特点    ⑴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⑵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⑶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且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2.9、纬线    在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纬线长度不等。所有的纬线都自成一个圆圈,叫纬线圈。
    2.10、纬度    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分别作90度,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北纬90度就是北极,南纬90度就是南极。表示方法:“22°N”读做“北纬20度”;“40°S”读做“南纬40度”。
    赤道是周长最大的纬线圈,长度约4万公里。南、北极点是最短的纬线圈长度等于0。
    此外,人们根据纬度的不同,称0°~30°SN为低纬地区;30°~60°SN为中纬地区;60°~90°SN为高纬地区。
    2.11、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交,就构成经纬网。
    经纬网的用途:⑴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坐标,即具体位置。如: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位于40°N、116°E的交点附近。⑵确定两个地点的相对方向。如根据经纬网就可以看出拉萨城在南京城西边稍偏南一些。
    事实上,以上这些规定,大多是人为的制定,地球表面上根本就没有这些线和网。
    例题1、地球上某点,它的北侧是热带,南侧是温带,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该点是: A、23.50N,1600E B、23.50S,1600E C、23.50N,200W D、23.50S,200W
    例题2、某人从某地A出发,依次向南(B)、东(C)、北(D)、西(E)各行200千米,那么该人回到哪里?(考查了学生的方向和对经纬线特点的掌握情况)
    提示:A地的位置有五种可能,(1)赤道 (2)北半球 (3)南半球 (4)北极点 (5)南极点
    各种位置情况下,经纬线的特点都不同,通过画图很容易能得出结论。
3、地球上的时区和日界线
    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图略)
    规律: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经度数/150 (四舍五入)
    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
    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但边远地区需调整作息时间)
    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东十二时区比西十二时区早24小时,即早一天。但钟点相同。
    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日界线,但实际两者并不完全重合。
    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 (730E------1350E)
例1、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
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      D、12月31日12时5分 
例2、当全球日期属于同一日期时,北京时间为:(     )
     A、6时 B、8时 C、12时 D、20时
例3、某地北为中纬度,南为低纬度,用的是“北京时间”,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
    A、23026′N,1200E   B、300N,1150E   C、23026′S,1160E   D、300N,1400E
例4、从甲地(700N,800E)到乙地(700N,1500E),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A、一直向正东方向走    B、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
    C、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    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走
(注:球面上两点间的最近距离是:以球心为球心,以大圆半径为半径,经过两点的一段劣弧。)
(2)、地球的运动(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
(一)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    方向:三种方向
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
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
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扩展思维:
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
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
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24小时)
   结论: 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恒星日永远是23小时56分4秒)。
(3)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ω=3600/24小时  即150/小时 10/4分钟
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
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V= 2πcosΦ R(周长)/ 24小时(时间)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
(2)产生地方时差
(3)产生偏向
     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
*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
A.    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
B.    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
C.    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
(二)地球公转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
     开普勒定律:等同的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速度:平均角速度,约每日东进10
      平均线速度,约30千米/秒
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启发思考:地球直立公转、倾斜公转、横卧公转时黄道平面、赤道平面的关系,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
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略)
*训练1、快速、正确地说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2、极圈纬度与黄赤交角的关系:900—黄赤交角=极圈纬度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4、想象思考: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时,太阳直射范围、极圈范围、五带范围等。
     5、在各种变式图中,判读二分二至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
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 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
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结论:H=900-φ±δ(φ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冬半年取-)
例题1、计算南通310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2、计算10月1日时,澳大利亚悉尼320S的正午太阳高度。
    3、设M(纬度00,300E),N(23026ˊS,300E)两地正午太阳分别为Hm和Hn,判断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     )
      A、Hm和Hn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夏至日时,同时达最小值)
      B、每年有某一时刻Hm=Hn (当太阳在11034ˊS时)
      C、每年约有9个月Hm>Hn (除太阳在11034ˊS~23026ˊS移动时)
      D、任何时候都Hm≥Hn (当太阳在23026ˊS时,Hn=900> Hm)
(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62315;时段分析: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秋分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秋分日~冬至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三月)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三月)
传统四季:四立划分
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5)形成地球五带: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 公转地理意义间的相互关系:









*补充:物体的影子
       规律: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除北极点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南(除南极点朝北)
*学会绘制太阳日照图:
掌握方法: 1、先确定直射光线位置(画奇数根)
           2、画出晨昏线位置(过地心)
           3、绘出夜半球
练习题:
习题1、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提示:先判定经线的经度)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
(2)A地日期为    月     日。                        
(3)A地地方时应在     时     分至     时     分之间。
习题2、读某日地球光照图,回答有关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为             。 (2)A点位于C点的       方向。
(3)这一天B点夜长      小时,D点昼长       小时。
(4)此时H点为       点钟A点为       点钟。
(5)曲线F-G-D表示的是       线(晨线、昏线)。
(6)此时全球已有多少范围进入新的一天(一小半,一大半,一半,全部)?        。
习题3、(1)在同一经线上,相等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同一纬线上,相等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晨线与西经20度重合,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地图 :(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也叫缩尺   公式略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 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
A.    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
1/5000,比例尺变大。
B.    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
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
C.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例题1、将1:10000000的地图比例尺放大1倍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新图比例尺为1:20000000      
       B、新图图幅面积比原图增加了2倍
       C、新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比原图简略
       D、在原图上淮河的长度为10厘米,在新图上长20厘米
例题2、按照1:50000000的比例尺,绘制一幅中国政区图,图纸的长度不得小于______
       厘米,图纸的宽度不得小于_______厘米。(10.4厘米 11厘米)
例题3、在1:30000000比例尺的中国地形图上。用尺子量某条河流的长度为21厘米,这条河流是我国的_________。(长江)
例题4、在比例尺为1:140000000的世界地图上,量得北京至莫斯科的图上距离为4.4厘米,两地的实地距离是______公里。把原图放大到2倍后,新图的比例尺为_________。在放大后的新图上,北京至莫斯科的图上距离是________厘米。 
(3)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2、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震线、等降水量线)
等值线的概念:是某地理现象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等值线图的一些特点:等值线上注有数值,而且数值间隔是相等的。因此可以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等,反映出该地理事物变化的缓急、递变方向及分布特点等。
(一)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1、判读规律:
(1)数值大小: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2)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例如2000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1题:(图略)
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表示陡崖。
(3)形状特征: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
              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 (示意图如下)
例题2、98年高考题: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注:等高距----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间隔距离。)
       A、180米      B、220米     C、320米      D、280米
2、实际运用:
(1)与气候结合:
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0.60C/100m
B、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
C、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
例题6、分析我国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火洲(吐鲁番)的成因。
       处于长江河谷的背风坡 处于吐鲁番盆地中
(2)与河流水文结合:
A.    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B.    水库坝址的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
(3)与地区规划结合:
A.    建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B.    港口应考虑: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C.    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
3、地形剖面图: (用途:表示某条线上的地面起伏和坡度和缓。)
由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画法:从等高线图上的剖面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分别向下引垂线,按下图的垂直标尺将各点转绘到相应的高度位置上,然后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得到该剖面线上的地形剖面图。 
比例尺: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各大洲的地形剖面图要基本掌握

1.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
2.    我国西部沿87030′E的地形剖面图
3.    美国地形剖面图
4.    沿00纬线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图
5.    沿南纬300某大陆附近地形剖面图
6.    死海地区地形剖面图
(二)等温线的判读:
目标: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弯曲情况来判断气温的变化;
根据气温分布的特点来分析影响的因素。
1、判读规律:
(1)等温线数值:(气温无论一月,还是七月,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北半球; 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南半球。
(2)等温线疏密:
     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大。












我国一月份等温线分布密集------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平均?>30.60C,海南岛160C以上,温差达480C。)
分析原因:A、纬度因素:北方冬季太阳高度小,且昼短夜长。
          B、冬季风因素: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南方由于受重重山地
             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
一月份00C等温线为秦岭---淮河一线,为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我国七月份等温线分布稀疏------夏季我国南北温差不大,且普遍高温。(漠河160C,海南280C,南北温差只有120C。)
分析原因:北方虽太阳高度较南方小,但夏季昼长夜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
夏季最冷出现在青藏高原80C(地形因素)
(3)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
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
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 (“高高低低”规律)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0---600处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海洋 面积大,性质均一。)
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等温线的弯曲分布?(冬夏季节、海陆状况、地势高低、寒暖流)
影响因素    比同纬度
地区气温    等温线
弯曲状况    影响因素    比同纬度
地区气温    等温线
弯曲状况
大陆夏季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大陆冬季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海洋冬季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海洋夏季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地势较低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地势较高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暖流经过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寒流经过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总结:等温线弯曲分布规律------高高、低低规律
例2、读非洲赤道以北和以南地区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图见初中第2册),分析回答:
(1)等温线为什么在大陆内部向南向北弯曲?
(2)非洲赤道以南的东海岸和西海岸,哪里气温高?为什么?
(3)从等温线值来分析,说明非洲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4)为什么非洲可以用年均等温线,而其他各大洲却要用1月或7月等温线图来说明气温分布特点?
(三)等压线图的判读:(同一海拔高度民主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目标:(1)根据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气压场类型
          (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
      (2)判断风向
      (3)分析天气变化
1、判读规律:
(1)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的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3)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天气: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物质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四)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把图上年平均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说明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等降水量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且能显著的反映经度地带性规律。
例如: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见初中地理第三册),根据图中的等降水量线分布情况,可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减少。
(五)海洋表面平均等盐度线图的判读:
1、世界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
2、等盐度线的弯曲分布------暖流、寒流的影响。
    暖流经过------盐度增大------等盐度线向高纬凸出。
    寒流经过------盐度减小------等盐度线向低纬凸出。
(六)等震线的判读:
    等震线上地震裂度处处相等。
(四)地壳和地壳运动

火山。地震。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地表形态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变化。

(1)见“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圈层    范  围    特  征    组成物质
地壳    地表以下很薄一层固体外壳平均厚度约17Km,大陆部分33Km,海洋部分6Km    厚度不一,大陆厚,海洋底薄    地壳中有90多种化学元素,其中氧占一半,硅占 多。

地幔    介子地壳和地幔之间,深度5~70Km至2900Km。    分上、下地幔,上地幔顶部有一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桨发源地,软流层以上至地壳为平常所说的岩不圈。    主要为铁镁的硅酸盐类。
地核    地下2900Km至地心处    外核为液态状,内核为固态。    铁、镍为主


(2)
1、陆地
  ①陆地(Land)地球表面未被水淹没的部分叫陆地,由大陆、岛屿、半岛和地峡几部分组成。它的平均海拔高度为875米。人们在陆地上繁衍生息,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人类文明,建设美好的家园。
  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包括大陆和岛屿。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2%。面积广大的陆地称大陆,全球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洲大陆等六块,总面积为1.391亿平方公里,约占陆地总面积的93%;四周被海水包围的小块陆地称岛屿,总面积为97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总面积的7%。陆地大部分分布于北半球,岛屿多分布于大陆的东岸。陆地表面起伏不平,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地球的内力作用
  (1)力的来源 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2)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 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如长白山顶部天池即为火山口积水而成,周围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积而成。大洋底部同样有火山喷发,有的火山物质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
  3.地震 地壳自然快速颤动叫地震,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经常发生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地下发生地震处称震源,它在地面下的深度即震源深度。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一点叫震中。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称地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一致,称纵波,在地壳内波速约5—6公里/秒;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相垂直,称横波,在地壳内的波速约3—4公里/秒。由于地震波波形不同,波速不等,地震时纵波速最快,故人们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而后横波到达,人们才感到左右摇晃。地震强度以震级和烈度来表示。震级是地震能量等级和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地震在一定地点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破坏程度的度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台站地震图上记录的最大振幅的地动位移与相应周期,参考有关数据,按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级与释放的震波能量密切相关,震级每增大一级,能量约增33倍。震级无上限。迄今记录到最大震级是1960年5月在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它掀起的巨大海啸,推起10米余的波墙,震感波及到万余公里的日本海岸。多数地震人们无感受,称微震;人们可直接感受到的,称有感地震,约3级;5—7级地震,对地表和地物会有不同程度破坏,称强震或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为大地震,破坏性很大。同一次地震,各地破坏程度不一。一般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震中远,地震渐减弱,烈度减小。在震级相同下,震源越浅,破坏性越大;震源越深,破坏减小。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地震烈度分为12级,人无感的为1度,一切建筑物被毁为12度。强震是一种严重自然灾害。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7.8级大震,死亡24万多人。
  地震的诱发因素有多种,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而引起的叫构造地震,最常见,波及范围广,并可造成巨大破坏;由火山喷发而引起的叫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和强度均不大;岩洞崩塌引起陷落地震;人们钻探、修水库等也可诱发地震,称人为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深源地震,深300—700公里;中源地震,深70—300公里,浅源地震,深<70公里;其破坏性大。
  地震可能造成巨大灾难,故要做好地震预报工作实践证明,震前是有异常现象的,如地球磁场、重力场异常,地应力、地倾斜变化,地下水位及地下水化学成分突变,某些动、植物及天气异常等。人们综合各方面的预兆,提前发出即将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的地震预报和临震预报,但地震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或发生震中迁移,所以准确预报并不容易。
  (4)褶皱和断层 褶皱和断层是地壳内力作用引起地壳运动的重要证据,它使地壳变形成岭、谷和盆地。
  1.褶皱 沉积岩层原始状态呈水平层状。经地壳运动,原始岩层受挤压,产生波状弯曲,称为褶皱。
  褶皱的基本形式分为背斜和向斜。背斜是指褶皱中心岩层向上隆起,两侧岩层向外倾斜;向斜是指褶皱中心向下凹陷,两侧岩层向中心倾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也可能出现背斜是谷,向斜成山的地形。这是因背斜中心部分岩层向上变曲产生张力,导止岩层破裂,易受风化和剥蚀,被蚀成谷,称次成谷;向斜部分受挤,凹地接受风化崩落物堆积,基岩受保护,最后反而残留成山,称次成山。有的背斜一侧可能岩层软硬相间,软岩易受蚀成谷地,硬岩抗蚀力强,突起成岭。所以背斜和向斜应根据岩层倾向和向新老接触关系来判别(见图1-30)。
  2.断层 岩层受力产生破裂称为节理,破裂所在的面称为节理面。地壳运动沿节理面两侧岩块发生相对位移,称为断层。断层种类很多,最基本的是正断层和逆断层(图1-31)。断层可能组合出现,两侧断裂上升,中间陷落成为陷落谷地。
  研究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现象对建设有重要意义。例如,地下水常在断层带出露;电站、桥梁、水坝不宜设在有断层的部位,因断层带岩石破碎,地基不稳。
  (5)地壳运动的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
  根据地壳物质的结构、构造、形态及各大陆物质的对比人们发现地壳是不断地发生运动,有时缓慢,有时剧烈。地球的各个部分运动的速度和规模时空上也有差别。地壳为什么会发生运动呢?科学家们根据已获得的资料,对地壳的运动提出以下几种推理:
  1.大陆漂移说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大陆存在的许多相似性,包括两岸海岸线形状的吻合。地层和古生物的一致,认为构成地壳大陆硅铝质物质较轻,它像航船一样漂浮在地壳基层,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移动。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这一假说得到大量而有力的科学资料所证实。这些资料认为在地壳发展历史延续到古生代的二叠纪时,地球上只有一个联合古陆(图1-32(1)),大西洋和印度洋均不存在,非洲东岸与南极大陆相连。此后,由于联合古大陆分离向各方漂移,才逐渐步入今日全球海陆分布的势态(图1-32)。
  大陆为什么会发生漂移?以后产生的海底扩张说回答了这个问题。
  2.海底扩张说① 六十年代初,科学家们根据大洋地质、地貌、地球物理和海底测量资料,认为大洋地壳在地幔软流圈对流的驱动下,每年以几厘米速度移动,由于岩浆通过洋中脊上升,到达顶部冷却、固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而后,继续上升的岩浆把已经形成的大洋地壳推向两侧,从而使海底得到不断扩张。扩张着的大洋地壳移动到岛弧一海沟带,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为地幔所吸收同化。正是由于海底不断扩张,比较轻的硅铝层大陆也就可以在比较重的硅镁层上移动。
  (6)板块构造说①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说的进一步引伸,三者彼此联系,形成全球大地构造体系。板块说认为漂浮于软流圈之上的地球岩石圈并非铁板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例如海岭、岛弧、水平大断裂)所分割,形成不连续的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共划分六大基本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完全是水域外,其余板块包括大陆和领近的海洋。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两个相邻板块交接带,正是地壳活动带,火山、地震活动强烈频繁。两个板块相碰撞,岩层受到挤压形成山岭,同时有岩浆侵入与火山喷发。喜马拉雅山正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受到亚欧板块抵抗而隆起的,今日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就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接带,称为地缝合线;印度洋板块斜插到亚欧板块之下,两个板块相叠加,从而造成青藏高原巨厚地壳。太平洋板块从东南方向由岛弧外海斜插到亚欧板块之下,受到亚欧板块抵抗,从而造成我国东南部一系列北东走向山岭,同时产生大面积岩浆侵入与火山喷发。
  (7)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构造
  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座死火山,500多座活火山,受岩浆活动的影响有的在近期仍有喷发。地球上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差不多时刻都有地震发生。平均每年约有500多万次地震。当然,绝大多数是需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测到。一般有感地震每年也有5万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每年约有20次。火山和地震的分布都有一定规律。一是环太平洋的沿岸和岛屿地带;二是地中海沿岸向东经喜马拉雅山与环太平洋带汇合;三是大洋海岭带、大陆裂谷带(如东非大断裂带)(见图1-35)。
  对照世界六大板块分布与火山、地震分布图。人们清晰地看到,火山和地震都集中在各板块之间 的缝合带或俯冲带上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正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东岸的美洲板块,西岸的亚欧板块的交接带上两个板块之间相撞,岩层受挤压,隆起成高山,同时有岩浆侵入,火山喷发。用板块的理论,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已广泛的被人们所接受。



(8)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补充: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外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
  外力作用的强弱与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影响地形发育的水文、植被等因素都受到气候条件的控制。例如寒冷的冰川覆盖地区以冻融崩解、冰川作用为主,干旱地区流水作用不显著而风沙作用占居优势,温暖潮湿地区的流水作用最为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风化壳、残积物都明显地具有地带性的特点,甚至一向被认为是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着气候的烙印。特别是气候可以通过植被、水文对地形产生影响:植被茂密、水土保持良好的地区,植被抑制了外力侵蚀作用的发展,从而起到保护地面的作用;而植被稀疏、甚至地面裸露的地区,则加强了流水、风等外力作用的侵蚀强度。
  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而气温和降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一般说来,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也随着绝对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前者称水平(纬度)地带性,后者称垂直(高度)地带性。降水则不完全取决于纬度和高度,还受制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分布,在细节上甚至还取决于地形的起伏。因此,在每一个气候区中都具有独特的水、热对比关系,独特的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的对比关系,独特的风化速度、外力作用强度、外力作用组合,因而也就会产生独特的地貌组合。这些将在以后有关地形成因类型的各章节中加以讨论。
  此外,不同的岩石固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地形特征,但有时即使是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形成非常不同的地形形态。同样,有些不同性质的岩石在长期的外力作用下,却有可能产生十分相似的地形。例如在高山峰顶,寒冻风化作用可以使花岗岩山体出现陡峻尖锐的山峰;同样,许多种岩石在长期风化作用的影响下,也都可以表现为通常花岗岩地区常见到的那种浑圆的地形形态,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后果。
  岩石通过风化碎裂以后,就会受到重力、风力、冰川、流水等外力作用的搬运并堆积到低洼处。据估计,解放前,黄河从陆地上剥蚀、搬运、堆积到渤海里的泥沙,平均每年达10亿立方米,如果再加上其他河流和风力送来的泥沙,总计可在20~30亿立方米以上,假如渤海底部是稳定的,那么只需要1000多年的时间,就可以将渤海填平。然而由于渤海底部在不断下沉,所以在历史时期中,渤海的面积虽然略有缩小(如黄河口、海河口等逐渐外延),却并未被填满,这就可以证明,目前的渤海仍处在一面沉降、一面堆积之中,而且堆积和沉降的速率相差不多,大体上可以互相平衡。
  可以这样认为:内、外营力对地壳的作用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内力企图使地壳物质的分布趋向一致,外力则企图使地球表面的起伏趋向平夷。内力作用往往为外力作用的进行创造条件,随着高山的抬升,外力的剥蚀作用必然加强;同样,内力作用产生的节理、裂缝和断层,为外力的风化剥蚀作用提供了可乘之隙,沿节理发育成各种山体。
  从地质历史各个阶段来看,有时可能内力占主导地位,有时可能外力起主要作用。而内、外营力对地壳的组成物质——各种岩石长期不断的相互作用,才促使地球上各种地形的不断演化和发展。以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来分析,内力作用方面,西部地区以褶皱、抬升为主,东部地区以沉降、下陷为主;外力作用方面,西部地区以剥蚀作用为主,而东部地区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风力侵蚀:蘑菇石,风蚀柱,风蚀洼地
  风力堆积:沙漠和黄土
  流水侵蚀:河谷,沟壑,喀斯特地形
  流水沉积: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冰川侵蚀:冰川谷,角峰,冰蚀湖
  冰川沉积:冰碛平原,冰碛丘陵,冰碛湖

(五)地球上的大气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主要气候要素:气温、降水、气压和风。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变化。

  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世界降水的分布。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季风环流。

  形成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运用气温、降水的图表资料,归纳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六)地球上的水

  自然界的水循环。

  海水的盐度。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海洋表面温度的分布。风海流。寒流、暖流。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河水的补给:大气降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河流径流的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地下水。含水层和隔水层。







(七)陆地上的自然带
(1)陆地上的自然带
1.热带雨林带  本带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本带气候属于赤道多雨类型,整个环境,过度湿润,适于热带雨林生长,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林中动物以鸟类和猿猴目为活跃。林下的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着砖红壤。
2.热带稀树草原带  本带与热带雨林带南、北相连,在非洲和南美洲有着广泛的发展,而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则仅有局部的分布。本带气候属于热带干湿季分明的类型,其最大特征是一年中有长达四个月以上的干季。热带稀树草原也称萨王纳群落,主要由比温带草原草本植物为高的禾本科植物所构成,在草本植物群落中,零星地分布着成片乔木或独株乔木,它们具有能储藏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热带稀树草原的季相非常明显,雨季草木欣欣向荣,百花盛开,干季呈现一片黄褐景色。善于疾驰的食草动物在这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食肉动物也很丰富。茂密的草本植物引起生草过程的发育,因此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
热带荒漠草原带位于热带稀树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之间,是二者之间的过渡带。其在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洲的南半部都有分布,而以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带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最干旱的条件下,这里形成禾本科灌木半荒漠植物群落,植被十分稀疏,存在着很大的表土裸露地段。
3.热带荒漠带  此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和南非以及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与半干早类型,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贫乏,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
4.亚热带荒漠草原带  本带位于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在北半球清楚地表现于热带荒漠带的北缘,在南半球则表现于澳大利亚南部、南非和南美南部的部分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随着由热带荒漠向纬度较高地区的推进,年降水重有所增加,但最大降水量常在低温时期,夏季的高温和干旱促使强烈的蒸发,使本带仍是一个缺水地区。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5.亚热带森林带  在地球上,亚热带的非纬向地带性因素表现得最为强烈,这里陆地有巨大的面积,地形有很大的起伏,大陆轮廓和洋流也都有不同的影响,因此这里的纬向地带性现象受到很大的干扰和破坏,使亚热带的自然带不是横贯东西,成为全球性地带,而在大陆西岸、内部和东岸等地区之间表现出很大差异。亚热带森林带被大陆内部的荒漠草原所隔开,而分成大陆西岸与大陆东岸两种类型。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海式植物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非洲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亚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夏干型,又称地中海式气候,这里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地带,发育着褐色土。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和美国东南部,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东南部。亚热带大陆东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这里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6.温带荒漠带  本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在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也有所表现。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型,这里植被贫乏,只有非常稀疏的草本植物和个别灌木。在温带荒漠的外围与温带草原带之间,有一个温带荒漠草原地带,是一个过渡带,主要是蒿属草原,还可见到旱生禾本科植物。温带荒漠带和荒漠草原带的土壤主要是荒漠土、棕钙土和淡栗钙土,在它们中间还有斑状分布的一些碱土及盐土。
7.温带草原带本带  在北半球表现典型,如亚欧大陆中部,从东欧平原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南部;就是一条很宽的温带草原带。由于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温带草原,都改变了呈东西向带状的分布形式。温带草原带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型。温带草原植被以禾本科植物为主,根据草本植物的种类成分,可分为各种不同类型的草原。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也有斑状分布的碱土及盐土。草原带动物善于适应草本植被覆盖的平坦开阔的无林地区,许多动物穴居洞中,啮齿目动物、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食肉动物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
温带森林草原带是草原带向温带森林带过渡的地带,它在亚欧和北美的大陆中部都有分布,在南美洲巴塔哥尼亚的局部地区也有所表现。温带森林草原带的过渡性质,在气候、土壤、植被及动物界等方面都有表现。本带温度适中,在原生森林草原中,杂草草原植被地段与森林植被地段相互更替,森林主要是阔叶林。灰色森林土是本带的代表土壤。动物界是从森林到草原的动物的混合型。
8.温带阔叶林带  温带阔叶林带又称夏绿阔叶林带,主要是由一些秋后落叶的阔叶乔木组成的森林。本带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南部亚带,因受海陆分布、寒暖流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至于温带大陆的中部,则因大陆性气候较强,而形成了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亚洲东部夏绿林受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如我国东北和华北,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苏联的堪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库页岛),这里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林、辽东栎林以及槭属、椴属、桦属、杨属等组成的杂木林。欧洲西部的夏绿林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往往形成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棕林等。北美洲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这里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植被主要是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夏绿林带的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这里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少,但个体数量较多,主要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为最活跃。
9.亚寒带针叶林带  本带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北部亚带,它沿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大陆北部,呈非常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是温带森林带的主要部分几乎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条全球性的自然带。这里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潮湿,形成了由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这里的动物界以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俐等耐寒动物为多。
针叶林带以南,气候较温暖湿润,渐渐出现阔叶树,形成针、阔叶混合林,是针叶林和阔叶林带之间的过渡带。我国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日本北部,苏联远东,朝鲜北部,北美五大湖地区及阿巴拉契亚山脉,欧洲波罗的海沿岸,都有针阔叶混交林的分布。
10.苔原带  本带位于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许多岛屿地区。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所有这些环境条件,都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鲜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苔原带。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在针叶林带和苔原带之间,有一个比较狭窄的过渡带——森林苔原带。
11.冰原带  冰原带亦称冰漠带,它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这里全年皆被冰雪覆盖,最暖月均温仅在某些地区可以高至0℃。这样,仅在高出于冰雪之上的岩崖上,可以观察到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冰原带动物界很贫乏,在南极大陆上没有陆生哺乳动物,仅在沿岸地区特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在北极诸岛上可以看到白熊和北极狐。无论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的冰原带的沿岸海水中,都栖息着鲸和海豹。










(2)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1.陆地自然带的存在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体现,其形成是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然带的形成,如下思维简图: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分布对照图,如下图:

①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气候内部是温带荒漠带;

②热带草原带带又叫萨瓦纳带;

③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热带季雨林带;

④同一气候类型对两种自然带,该种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气候,两个自然带分别是温带荒漠带(内部)、温带草原带(外部);

⑤两种气候类型对应同一个自然带,这两种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同一自然带指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⑥亚欧大陆的中纬度自然带呈现阔叶林、草原和荒漠的对称分布;

⑦亚欧大陆同为亚热带,东西两岸的自然带植被叶面存在差异:一个是常绿阔叶林、一个是常绿硬叶林;

4.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如下结构图:

  

5.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地区差异

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自然带南北更替,东西方向沿伸;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在中纬度表现明显,自然带东西更替,南北方向沿伸;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中低纬的高山表现明显。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坡向等因素有关。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相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该地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地理一 地球和地图.rar

75.89 KB, 下载次数: 251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18: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选择题
    1、地球上的南北回归线是
       A、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B、低纬与高纬的分界线
       C、阳光直射与斜射的界线          D、极昼与极夜的分界线
    2、有关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零度经线既是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也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C、由某地沿着同一条经线前进,最后能回到这条经线
       D、在地球仪上,每一条纬线都是一个圆圈  
  3、某点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以北有极昼极夜现象,以南为温带,这点的地理纬度是
   A、北纬23°26′,东经180°               B、北纬66°34′,东经160°
   C、南纬23°26′,西经180°               D、南纬66°34′,西经20°
4、用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000千米的世界地图上,赤道线的长度是
   A、200厘米    B、100厘米     C、50厘米     D、20厘米
5、某人从赤道以北40km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30km,最后他位于
  A、出发点    B、出发点以西    C、出发点东北     D、出发点以东
6、某人从赤道以北40km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km,最后他位于
  A、出发点    B、出发点以西    C、出发点东北     D、出发点以东
7、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小于8500km,无论从甲地到乙地,还是从乙地到甲地最近的走法都是先向北走,再向南走,据此判断,甲乙两地可能同处在
  A、赤道附近  B、南极附近      C、北极附近       D、不可能有此情况
8、在笔记本上绘制一幅简单的学校平面图,下列比例尺中比较适宜的是
  A、1/40 000     B、1/80 000      C、1:2000 000      D、  1:400 000
9、在画有指向标的平面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方法是
  A、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不论什么样的地图,均用经纬线确定  
  C、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来确定方向      D、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在等高距为100米的地形图上,三条等高线并在一起的陡崖,其相对高度可能是
A、100多米    B、200多米    C、300多米    D、400多米
二、填空题
  设有一架飞机从美国费城(75°W,40°N)起飞,以1100KM/小时的速度匀速飞行,计划沿经线绕地球一周。因故在四川省内江市(29.5°N)降落,请回答:<1>飞机飞行了约____小时(取整数);
<2>内江市的地球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飞机起飞时费城区时为10月1日8时,那么降落内江时的北京时间为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1、AC  2、AC  3、B  4、D  5、B  6、D    7、C    8、A    9、C   10、B
          二:11;29.5°N,105°E;10月2日8时

地球和地图测试题一.rar

5 KB, 下载次数: 130

地球和地图综合测试题 二.rar

143.53 KB, 下载次数: 157

站长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494920
关注招警、公务员考试最新考试信息考试动向从关注站长微博起步
点击举报违法不良信息,奖励论坛积金币www.110bbs.com
为响应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110BBS特别推出举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专帖。
发表于 2009-7-29 18: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7-29 19: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7-29 19: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的很好啊
发表于 2009-7-29 19: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7-29 19: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在哪见过
发表于 2009-7-29 20: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那句话:就是支持!!!
发表于 2009-7-29 21: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
发表于 2009-7-30 08: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站长真伟大
发表于 2009-7-30 09: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谢谢哦。
发表于 2009-7-30 14: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7-30 15: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 多谢分享
发表于 2009-7-30 17: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新人,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09-8-3 08: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很好的东西
发表于 2009-8-3 09: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8-3 14: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下来看看~~
发表于 2009-8-3 16: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的还可以,上面偏离大纲太...
发表于 2009-8-3 19: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弄下来慢慢地看
发表于 2009-8-3 19: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弄下来慢慢地看
发表于 2009-8-7 17: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看了一点,觉得挺详细的,楼主辛苦了啊
发表于 2009-8-7 20: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发表于 2009-8-7 20: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ddddddddddd
发表于 2009-8-7 20: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内容
发表于 2009-8-7 20: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110BBS ( 豫ICP备2020034528号 )

GMT+8, 2024-5-1 23:01 , Processed in 0.1754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